65年前,周恩来总理在兴隆连续品尝三杯咖啡后,盛赞“兴隆咖啡是世界一流的”;65年后,海南兴隆咖啡产业园用传承与创新谱写了一曲专属中国人的“咖啡故事”。
追寻红色足迹,倾听红色故事,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。7月7日上午,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“明法致新,南海传声”实践团队奔赴海南兴隆咖啡·正大产业园。
华侨情结
20世纪50年代,东南亚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华侨带着咖啡种子、种植技术及喝咖啡的传统工艺,陆续在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安家落户,将海外咖啡文化深植于此。
为安置归侨,中央政府于万宁东海岸太阳河畔创办兴隆华侨农场,归侨们进一步将咖啡种植技术、“以短养长”的培育经验,以及冲泡、制作咖啡的手艺传播给当地民众,逐步培育出声名远播的兴隆咖啡。1952年,兴隆华侨农场咖啡厂正式成立,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咖啡厂,也是今日正大兴隆咖啡产业园的前身。
实践队员聆听讲解,深入了解海南咖啡产业的发展,海南咖啡产业的发展是一部农业经济史,更是华侨奋斗史与时代变迁史的缩影,队员在参观中感受到产业发展背后的历史厚度与文化底蕴。
领袖情怀
1960年2月,周恩来总理在兴隆连续品尝三杯咖啡后,盛赞“兴隆咖啡是世界一流的,我喝过许多外国咖啡,还是我们自己种的咖啡好喝。”
上世纪90年代,“海南省兴隆华侨农场咖啡厂”正式开展运营,期间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兴隆华侨农场视察指导工作,均对兴隆咖啡给予高度赞誉和评价。
百姓情谊
兴隆人的一天,从一杯咖啡开始,也由一杯咖啡结束。每天早上,兴隆大部分人上班前必到咖啡店里点“一盅两件”(即一盅咖啡、两件糕点);匆匆吃过后才赶去上班。他们不是在喝咖啡,就是在去喝咖啡的路上。早餐的标配是咖啡加油条,午餐、下午茶、晚餐、宵夜都可以来一杯咖啡。在老爸茶店点上一杯5元的兴隆咖啡,就可以从早坐到晚。也正是这种扎根于寻常百姓家的咖啡文化,支撑着兴隆咖啡历经市场风雨,延续至今。咖啡不仅成为当地人的饮食习惯,也是当地的文化象征。
传承创新
产业园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,不仅推动咖啡产业升级,更为海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。全透明的可视化生产车间效率出众,只需要几名员工就能操控机器,在全程不接触咖啡豆的情况下,完成从筛选、烘焙到包装的整套生产流程,显著提升了效率,还最大程度降低了人为因素对咖啡品质的干扰。
实践队员在传统烘焙车间见证柴火烘焙、铁锅翻炒的古老工艺,在参观走廊领略最新咖啡生产线的先进制作流程。通过了解全球各地咖啡生豆与多样的咖啡处理方法,实践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中国农业科技的蓬勃发展。
实践队员感想:
2023级编辑出版学1班徐玉乾:海南兴隆咖啡的发展历程还是一部充满奋斗与创新的传奇,它见证了华侨归国创业的艰辛,彰显了当地政府与企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决心。
2023级新闻学2班王婧怡:这次参观我收获颇丰,了解了咖啡从种植、加工到成品的全产业链知识,还体会到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工艺的完美融合,亲身感受到咖啡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2023级新闻学1班鲁伟栋:踏入兴隆正大咖啡园,浓郁的咖啡香就扑面而来。在参观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咖啡豆的品种知识和烘焙研磨的工序,还有幸品尝了兴隆咖啡,体会到一杯咖啡背后凝聚的匠心与传承。此次兴隆咖啡·正大产业园实践活动,让“明法致新,南海传声”实践团队成员深入感知咖啡产业发展脉络,深刻领会科技兴农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。团队成员将继续夯实专业本领,传播好中国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