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通讯员王存浩)为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涵,弘扬农耕文明精神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以文化建设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。7月2日,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团委副书记刘晓萌和辅导员孙晋峰带领“山溯古韵,海启新声”暑期社会实践队,走进彭氏菜根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,领略农耕文化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。进入基地,实践队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,穿过农耕文化长廊,于农业生产场景中触摸农耕器具,了解农业知识,切实感悟农耕文化的“泥土气”。走进非遗传习坊,实践队员观赏、抚摸和体验摆柜中的老物件,领会非物质饮食文化和农耕文化遗产的瑰宝智慧,诸如胶东面食、棒槌花边技艺的巧妙精美、木工纺织技艺的源远流长、筷子讲究的“天圆地方”、秤杆代表的诚实守信等,体现出老物件中的“大文章”,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,实践队员上手制作胶东花饽饽,体验非遗面塑工艺。揉、压、捏、剪……在匠人师傅的精湛手艺下,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面塑作品逐渐成型。实践队员精心打磨作品的同时,深刻感悟到踏实肯干、精益求精的匠心理念,已经悄然浸润心田。

寻根探源叩来路,铭记传承焕新声。当青春的纹路与千年农耕文明相遇,传统技艺便不再是简单的展陈,已然成为激活文化基因的生动载体。未来,实践队员将继续从农耕文化中吸收精髓,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时代表达,结合传媒专业优势,探索更具特色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传播方式,将青春担当镌刻进田园牧歌,将文化命脉植入时代土壤,让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活力。